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徐明辉 吴一波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近些年来,随着健身热潮和微信、qq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刷步”打卡。无论是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白领上班族,还是刚刚跳完广场舞的大爷大妈,甚至很多小朋友也会对自己每天在步数榜上的“排名”津津乐道。“今天,你破万步了吗?”这条标语一度被各大网络平台争相转载,引发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作者微信步数截图)
但同时,网络上也渐渐传来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一天一万步真的可以健身吗?不会超负荷吗?”“长时间跑步、刷步会伤膝盖,会更容易患上关节炎!”这些常见的论调渐渐甚嚣尘上,经常被家中长辈转发到各个家庭群中,并“谆谆教诲”道:“孩子啊,你可少跑点儿步吧。不然等你老了以后,就走不了路啦!”乍一听,还真让人有几分胆战心惊。
那么,跑步真的是导致关节炎的元凶吗?运动量大,真的会更容易得关节炎吗?
“跑”出关节炎?致病因素有话说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关节炎。关节炎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由炎症、感染、退化、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可分为数十种。临床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及关节畸形,严重者会导致关节残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国的关节炎患者数量在1亿以上,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那么,关节炎的致病因素都有哪些呢?临床研究发现,关节炎的发生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代谢紊乱、创伤、退行性病变(指组织细胞发生的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等因素有关。根据病因可将关节炎分为骨性、类风湿性、强直性、反应性、痛风性、风湿性、化脓性等。其中,骨关节炎主要与人体的衰老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则与遗传、感染、环境、免疫有着复杂关系;强直性关节炎主要发生于脊柱,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有一定关系,且多发生于男性人群;反应性关节炎则是因肠道系统、泌尿系统等关节外感染因子触发的炎症性关节病变;而痛风性关节炎则是因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关节炎。
在上述几种关节炎中,并无哪种关节炎类型与运动直接相关。若非要说与运动劳损略有关系,也只有第一种“骨关节炎”稍微说得通。然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骨关节炎多发于骨质增生患者群体,45岁以下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仅为2%,而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68%——这足以说明,骨性关节炎与人体衰老关系更大。所以,适量运动并不会直接导致关节炎的发生。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免费版)
要想身体好,适量运动不能少
适量运动,是指运动者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使运动负荷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在运动后感觉舒服,不疲劳,不会造成过度疲劳或者气喘[]。
适量运动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促进作用。适度运动可以预防各种慢性疾病,诸如预防冠状动脉和呼吸系统以及代谢性疾病;还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生机率;更可协助保持正常体重,预防超重和肥胖。最重要的是,适度运动可以有效预防损伤,降低运动伤害的发生几率,保持关节良好功能[]。因此,适量运动对于关节损伤的预防和保护,是具有正向作用的,健康群体不必担心适量运动会对关节产生不良影响。
合理运动,关键在“适量”
当然,有特殊情况者,比如一些本身就患有关节炎疾病者,或体质不适宜跑步者,这种情况下,就要遵守医嘱,不要“逞强”去挑战一些不适合自己的运动。这不仅是为自己健康状况考虑,也是为了减少隐患,降低风险。
此外,运动量也并非越大越好。一切利弊的判断,都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也不外乎于此规律。运动过量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影响健康。这是因为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较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当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可使免疫器官中的脾脏产生白细胞的能力大幅下降,致使淋巴细胞中的a细胞、b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大大降低,其中自然杀伤细胞可减少35%。上述几种淋巴细胞主要参与机体多项免疫活动,若其活性降低,就会对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另外,过量运动也可导致横纹肌溶解,致使全身酸痛,甚至可导致肾衰竭[]。
所以,我们应适时适度坚持进行每日锻炼,不要过于超负荷,也不能有“能躺不坐,能坐不站,能站不动”的“偷懒思维”。坚持长期适时适度的锻炼,才是保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林璐璐, 孙宁, 王雪蕊,等.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用评价量表的比较与分析[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8, 24(2):135-139.
[[2]] 徐海泉, 孙君茂, 马冠生.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 24(1):5-9.
[[3]] 钱宇阳. 冬季跑步益处多 变速跑更加适合减脂[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8(2).
[[4]] 熊嫚, 汪力. 过度运动所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并急性肾损伤2例[j]. 中国血液净化, 2018(1):60-61.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