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九游网址

九游网址
失眠 减肥 熬夜 健康真知
如果有人说吸烟能减肥,可千万别信
来源: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健康学人 虞亲雅 李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提到吸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吸烟有害健康”这六个字。众所周知,吸烟对人体有许多危害,比如导致肺癌、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等。而吸烟和肥胖的关系,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最近一篇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表明,吸烟人群虽然身体质量指数较低,。 

    

dc1d4a.png

图|pixabay 

    

  吸烟者不容易发胖?未必 

  肥胖症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过去二十年来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大幅增加[2]。2010年,在18岁以上的中国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27.9%和5.1%[2]。肥胖也是许多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肥胖者的体内的血脂含量较高,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下,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某些类型的癌症[3]。  

  有证据表明,肥胖受饮食习惯、运动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吸烟也是其中之一[4]。研究还调查了吸烟与肥胖的综合影响,肥胖吸烟者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要比仅肥胖或仅吸烟的人群高出2.36倍[10]。 

  一项基于英国生物信息库数据的研究显示,肥胖会影响吸烟的强度,肥胖者容易吸入更多的烟[12]。有趣的是,许多研究表明吸烟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往往低于非吸烟者[5]。然而,另一项研究表明,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腰围通常更大[6]。这两项看似矛盾的研究,却暗示了吸烟对于肥胖的影响可能大于肥胖对吸烟的反作用。 

  最近,来自吉林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以吉林省的16412名参与者(18-79岁)为调查对象,用分位数回归的方式调查研究了吸烟和肥胖的关系[7]。 

    

  吸烟与肥胖的关系 

  1.吸烟者体重较轻 

  bmi指数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bmi指数在24-28 kg/m2之间的被定义为超重,超过28 kg/m2的被定义为肥胖。而腰围则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腰部肥胖被定义为腰围大于等于85 cm的男性,以及腰围大于等于80 cm的女性。 

  研究数据显示,男性吸烟者平均bmi指数为23.88,非吸烟者为24.78;而女性吸烟者平均bmi指数为23.47,非吸烟者为23.86。这可能是因为尼古丁可通过作用于大脑中枢下丘脑中的烟碱受体来抑制食欲,延长进餐时间间隔,因此减少食物摄入,从而导致体重减轻。 

dcb8a4.png

图|pixabay 

    

  2.吸烟者更容易形成中心性肥胖  

  此外,研究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表明,吸烟对腰部肥胖患者的影响要大于腰围较小的人。原因可能是吸烟能够降低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利用的效率,或刺激高血糖激素的产生,从而加剧了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会增加腹部脂肪沉积。 

  另外,有遗传证据表明,肥胖和尼古丁成瘾的生物学基础存在相似之处。与吸烟有关的基因,可能会通过肥胖相关的基因导致腰围增加。这表明尽管吸烟者表面上看体重较轻,实则可能成为中心性肥胖,即腹型肥胖,也被人们称作“将军肚”或者“苹果腰”。因此腰围较大的人应该更注意吸烟对腰部肥胖的影响。 

dcd305.png

图|pixabay 

    

  3.男性与女性,谁更受影响? 

  当腰围大于50%的平均水平时,模型显示,对于女性吸烟和肥胖的相关性更强。在苏格兰,女性吸烟者呈现更高水平的中心性肥胖相关[8]。这可能是由于尼古丁具有很强的抗雌激素作用,研究发现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食物摄入增多并产生大量腹部脂肪[11]。因此,腰围较大的女性更应该加强对吸烟的控制。 

  虽然研究的人群限制以及参与者健康行为报告的主观性使得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偏差和局限性,目前的烟民中男性也大大多于女性,但是在多项研究结果的综合判断下,不可否认的是吸烟对于肥胖的影响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腰围较大的人群和女性群体。这项研究也为控制肥胖提供了新的关注点。 

dcccb0.png

图:不同性别吸烟/非吸烟人群的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7] 

    

  中国近三成年轻男性将死于吸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烟草消费国,中国烟民占据世界吸烟者总数的30%。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的2017烟草调查数据显示,15岁及以上人群的吸烟率达到了23.6%。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将有200万吸烟者会因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而死亡[1]。 

  2015年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牛津大学中英两国的科学家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研究推断,中国男性抽的香烟数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且中国三分之一的年轻男性注定终究会死于吸烟这个习惯。目前,我国三分之二的年轻男性有吸烟习惯,大部分在20岁前开始抽烟[8]。 

  随着人口增长停滞和老龄化加剧,到2030年,60岁或以上的男性人数预计会翻一番,而死于和吸烟有关的疾病的人数每年都会增加两倍,并在2050年达到每年300万。而其他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女性开始吸烟。除非烟民开始戒烟,否则这个趋势将无法逆转。 

    

  参考文献: 

  [1] gan, q., smith, k. r., hammond, s. k. & hu, t. w. disease burden of adult lung cancer and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from passive tobacco smoking in china. tob. control 16, 417–422 (2007). 

  [2]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port on chronic disease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in china 2010. 34–52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 press, 2012). 

  [3] dankel, s. j., loenneke, j. p. & loprinzi, p. d. the impact of overweight/obesity duration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n application of the “fat but fit” paradigm. int j cardiol 201, 88–89 (2015). 

  [4] wang, l., et al. ethnic differences in risk factors for obesity among adults in california, the united states. j obes 1–10 (2017). 

  [5] winslow, u. c., rode, l. & nordestgaard, b. g. high tobacco consumption lowers body weight: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of the copenhagen general population study. int j epidemiol 44, 540–550 (2015). 

  [6] slagter, s. n.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moking, components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lipoprotein particle size. bmc med 11,195 (2013). 

  [7] mengzi s. et al.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smoking and obesity in northeast china: a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nature (2019) 9:3732. 

  [8] akbartabartoori, m., lean, m. e. & hankey, c. r.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garette smoking, body size and body shape. int j obes (lond) 29, 236–243 (2005). 

  [9] chen zm, peto r, zhou m, iona a, smith m, yang l, guo y, chen yp, bian z, lancaster g, sherliker p, pang s, wang h, su h, wu m, wu x, chen js, collins r, li lm. contrasting male and female trends in tobacco-attributed mortality in china: evidence from successive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lancet 2015; 386:1447-56 

  [10] luo, w. et al. interaction of smoking and obesity on type 2 diabetes risk in a chinese cohort. physiol behav 139, 240–243 (2015). 

  [11] tanko, l. b. & christiansen, c. an update on the antiestrogenic effect of smoking: a literature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menopause 11, 104–109 (2004). 

  [12] robert c. t. et al. role of obesity in smoking behaviour: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study in uk biobank. bmj 2018;361:k1767 

dcfc0a.jpg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属分类:生活解惑 
时间:2020-04-29 11:10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