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毒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断食可以排毒,保健品可以排毒,好好休息可以排毒。久而久之,不禁让人困惑:人体内真的有那么多毒嘛?
毒素似乎到处都是(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想讨论排毒,首先得对毒下一个定义。拿最近的事儿来说,关于三文鱼的讨论,想必使很多人又回忆起了寄生虫的恐怖。寄生虫算毒吗?如果把毒定义为“一切有可能伤害人体的因素”,那么,细菌是毒,流浪狗是毒,翘起的地板砖也是毒……这个话题,就没法聊了。
所以,咱们只讨论那些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饮食和起居。
虽然市面上的排毒方式五花八门,但是,这些排毒方案要想发挥效果,都必须满足三个前提。
第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会产生毒素。
更详细一点说,现代人吃了太多糖、太多肉,烹饪方式过于追求精细;另一方面,工作时间变长了,便携的娱乐设备,比如手机,也增多了。吃不好、睡不好,便会产生毒素。
这种说法,看上去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世界日新月异,但是人体的改变很小,和古人相比,没有什么区别。身体需要的物质,始终是水、糖、脂肪、蛋白质和无机盐,不管吃肘子还是小米粥,也不管是蒸还是煮,只要食物进入人体,胃肠道就只会吸收上述几种营养元素;身体的运转方式,也和几千年前一致,蛋白质会被分解为氨基酸,新分解的氨基酸会被吸收,成为建造细胞的原料,旧有的氨基酸会被分解,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
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并不会产生毒素(图片来源:commons.wikimedia.org)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固然有一些值得改进之处,但现代人的平均寿命,远超过去。如果古代的饮食更为健康,该怎么解释这种差异呢?另一方面,常说的“现代病”,痛风跟嘌呤有关,高血压跟血脂有关,糖尿病跟血糖有关,相关机制都比较清晰,根本没有给毒物留下发挥的余地。
调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所谓的排毒饮食,对于改善体质、减轻体重,没有任何帮助。[1]
第二,毒素可以累积,进而引起疾病。
说完了第一点,其实这个问题就已经不用讨论了。没有毒素,又何来的累积一说呢?
但实际上人们普遍理解的毒素,我们人体日常生活中正常产生的代谢产物。人们认为现代人由于作息极其不规律,会影响到这些代谢物的排泄,因此这些代谢物就会在体内堆积形成毒素,甚至还煞有介事地编出了一张排毒时间。
人体排毒时间表(图片来源:sohu.com)
看了这张排毒时间表,蝌蚪君不禁想问个问题:假如人体排毒时间表真的存在,出差的人该怎么办呢?我国幅员辽阔,北京和乌鲁木齐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假如一个人早上在北京晚上在乌鲁木齐,他的肝脏该按哪个时区工作呢?
再说了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体积很小,存储的能量有限。所以,为了正常运转,细胞需要持续从组织液中获取能量,也会持续把代谢废物排出到组织液中。这些代谢废物最终会进入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肾脏。
换句话说,肾脏产生尿液的过程,是连续的,并不存在“几点开工”一说。退一步说,倘若肾脏每天只有三个小时的时间排出尿素等代谢废物,那么,恐怕每个人需要去做透析……
粪便的产生、肝脏的运转,也与此同理。
第三,通过某种方式,把毒素排出去,就能减少疾病。
且不说目前尚没有毒素导致疾病的证据,[2]就算有,又该怎么排出去呢?
一种说法是,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把体内的毒素赶到汗液中去。
问题在于,人体是一个半开放的系统。所谓的“半开放”是指,一方面,人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与外界相通,另一方面,人体的物质转运,有一定的选择性。只要有用的物质,就尽量留在体内。出汗是很常见的生理现象,身体自然会仔细盘算——如果蛋白质“漏”到汗液中,岂不亏了?所以,最终出现在汗液中的,主要是水分,占了99%以上,其余是无机盐和尿素。成分很明确,不存在“通过汗液排毒”的理论基础。
另一种说法,就是“宿便”了。
“宿便”说(图片来源:bodyh.com)
很多人在服用了某些保健品之后,大便确实增多了,或者变频繁了,便以为“宿便”一说是对的,“粪便会在大肠内长期停留”。
人家大肠可不会答应!
前面说了,消化是个连续的过程,上头的小肠通过持续蠕动把食物残渣运送到结肠里,大肠又通过持续蠕动把粪便输送到直肠里。直肠就那么点,就算它想把粪便保存几天几夜,也没有地方……
至于排“宿便”的保健品,大都含有大黄。大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进入肠道以后,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或者阻断肠道对水分的吸收,导致排便加快或粪便量增多。[3]
既然“宿便”是个伪概念,这种加快与增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总之,不管是临床医生还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都曾多次发表声明:排毒,只是一个营销概念,人体哪有那么多毒让你去排。
排毒只是个营销概念(图片来源:cfda.gov.cn)
-----------------------------------
参考文献
[1]klein a v, kiat h. detox diets for toxin elimination and weight management: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j]. journal of human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 28(6): 675–686.
[2]ernst e. alternative detox[j]. british medical bulletin, 2012, 101(1): 33–38.
[3]徐翔, 郦柏平, 张慧芬. 大黄的研究进展[d]. 2003.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九游网址的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ditor@kedo.gov.cn。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赵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