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九游网址

九游网址
失眠 减肥 熬夜 健康真知
皱纹、黑头一丸搞定?!
来源:

  最近,有一种叫作抗糖丸的保健品突然在美容界走俏。

  有卖家称,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肤新陈代谢缓慢,人体内多余的糖分会在血管内游走,这些糖分就附着在胶原蛋白上,使胶原蛋白断裂错乱,引起皱纹、黑头、毛孔增大等皮肤问题,这就是糖化反应。而抗糖丸可以分解体内多余的糖分,达到驰缓衰老,去黄,去黑头,收缩毛孔等效果。【1】

相关商品(图片来源:weibo.com)

  哇,这么神奇的东西竟然现在才出现?这种昂贵的保健品真的有用吗?

  什么是糖化反应呢?

  糖化反应,可以简单理解为糖发生化学变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消化。我们平常吃的米饭,含有大量淀粉,淀粉是一种多糖,必须经过消化酶作用变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这就是在酶作用下的糖化。

淀粉消化示意图(图片来源:resd.hdjy.net)

  1912年,美国有一个哥们,叫美拉德(louis-camille maillard)。他对烹饪产生了兴趣,本着一个“吃货”之心,经过孜孜不倦的研究,终于发现,食物中的糖与蛋白质,可以在一定温度下结合,生成一系列复杂的、好吃的产物……【2】

  这个过程中不需要生物酶的参与,所以称之为糖的非酶糖化(nonenzymic glycation,neg)。

烤肠上的焦黑和香气,便是美拉德反应引起的(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随后过了将近一个世纪,大家都把研究重点放在怎么用非酶糖化让食物变好吃上。直到上个世纪末,忽然有人发现,人体内存在非酶糖化受体,换句话说,人体内也可能存在非酶糖化反应。【2,3】

  随后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向。

  首先,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目的是获取氧气。而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可以俘获、运送氧气。

  但在糖尿病人体内,因为长期高血糖,血液中的糖可以慢慢与血红蛋白“混熟”、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非常牢固,除非血红蛋白被分解,否则不会消失。而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120天,所以,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数量,可以反映该患者最近一段时期(2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4】这自然比单纯检测血糖要好,血糖水平不仅波动范围很大,而且测量误差不小。【5】

血红蛋白模式图(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其次,学者们发现,血糖可以参与胆固醇代谢,与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导致前者分解速度加快、后者分解速度减慢,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这或许能够解释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并发症。【6】

  慢慢地,学者们总结出了两个规律:第一,非酶糖化跟长期高血糖密不可分;第二,蛋白质的寿命越长,即与血糖共处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受到非酶糖化的影响。【2】

  至于非酶糖化和皮肤衰老的研究,则非常“晚近”。皮肤中也含有蛋白质,尤其是真皮层,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相互交织成网,在不同的水平面上延伸,韧性大、抗拉力强,对于维持皮肤表面张力,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胶原蛋白还是表皮层和皮肤附属结构(如毛发)的补给点,负责为这些组织输送水分和养分。

皮肤结构模式图(原图出处:medicalnewstoday.com)

  细胞外液中的葡萄糖可以与胶原蛋白结合,胶原蛋白的生命周期很长,在非酶糖化的影响下,一方面,胶原蛋白的结构会发生紊乱,变硬失去弹性;另一方面,养料送不上去、废物收不下来,导致皮肤弹性下降、引起皱纹。

  细胞外液中的葡萄糖还可以跟弹性蛋白结合,导致皮肤变薄,进步一萎缩、变皱。【3】

  目前认为,非酶糖化可能与皮肤的两个主要衰老过程(自然衰老、光照引起的老化)都有关联。但具体怎么参与、起到了多大作用,还不清楚——你想啊,如果你手里有一笔闲钱,你是愿意拿去资助糖尿病研究呢,还是用于研究皮肤衰老?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细胞外液中的糖分,确实跟皮肤衰老有关;但黑头是由厌氧菌分解油脂产生的,跟糖化反应没关系;至于“分解多余的糖分”,那是降糖药的任务。

  因为相关研究还不够多、具体机制仍不清晰,很难说市面上的抗糖产品有多大效果。

  实际上,维生素c、维生素e、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和不少中草药,都在实验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抗糖化作用,【7–9】然而这些实验要么是体外实验、要么是动物实验,对人体有没有作用、需要多少才能起到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那么,有没有绝对有效的方法呢?

  有啊,既然非酶糖化与血糖浓度密不可分,只要把自己的血糖水平控制在健康范围就可以了。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饮食清淡、均衡,适当运动。

 

  参考文献

  【1】pola抗糖丸抗氧化!贵的有道理火的有霸气![eb/ol].[2017-11-26]. www.sohu.com/a/131501113_213292.

  【2】关英杰. 非酶糖化反应与皮肤衰老[j].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1, 22(6): 243–245.

  【3】彭立伟等. 非酶糖基化与皮肤衰老的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20): 3027–3029.

  【4】王笠等.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和临床应用[j].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3, 18(2): 119–121.

  【5】陆祖谦, 许樟荣. 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作用[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9(8): 579–582.

  【6】李兴. 非酶糖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j]. 医学综述, 1999, 5(9): 412–412.

  【7】钱萍萍, 程胜求. 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糖尿病大鼠非酶糖化和过氧化反应的影响[j]. 卫生研究, 2000, 29(4): 226–228.

  【8】李文静等. 阿司匹林和盐酸二甲双胍对蛋白质非酶糖化的影响[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997, 13(1): 34–36.

  【9】许惠琴等. 7味中药对体外非酶糖化终产物生成的抑制作用[j]. 中草药, 2002, 33(2): 145–147.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九游网址的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ditor@kedo.gov.cn。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赵言昌

所属分类:美容健身 
辟谣
复核
时间:2019-08-30 09:46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